王猛是山东高平人,早年家境贫寒,靠卖畚箕为生,但饱读诗书。
当王猛穿着粗布衣服来见苻坚时,前秦的氐族贵族们纷纷对着他撇嘴:“哪来的汉族乡巴佬,也配和我们共议国事?”话里话外都是毫不掩饰的轻蔑。
和这些自视清高的贵族不同,苻坚亲自迎接王猛,兴奋地拉着他的手说:“我找你这样的人才,就像刘备找到了诸葛亮啊!”
诚然,这句“诸葛亮”虽然是我戏剧化的写法,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王猛的辅佐下,苻坚开始了一系列让汉人百姓拍手称快的改革,并让前秦一步步走上统一北方之路。从功绩上看,王猛的能力对得上苻坚的期盼。
前秦地图
胡汉一家的治国之道
苻坚治下的前秦,被后世评价为“协同内外,混一戎华”,意思就是和汉民不分你我,友好相处。他的政策,有三点对汉人可谓是非常关照:
第一,让汉人能当官
五胡乱华时期的外族政权,虽然有的也进行了汉化改革,但是在他们治下,汉人最多只能当小吏,大官还是把持在胡人贵族手里。
但在当时,出身氐族的苻坚却打破了这不成文的规矩。他在长安设立太学,专门招收汉人子弟学习儒家经典。
每年秋天,苻坚都会亲自到太学考试学生,成绩优秀的汉人,直接任命为郡县官员。
这套政策有多给力呢?前秦当时有个叫韦逞的汉人儒生,家里穷得连书都买不起,苻坚听说后,竟然派人送去几十车典籍,还让他担任国子祭酒(相当于教育部长)。
以下是我整理的五胡乱华期间分别采用“胡汉分治”和“胡汉融合”的部分政权,图片可能有点小,您点击图片后可以双指放大
第二,让汉人少交税。
五胡乱华时期,汉人百姓常常要把一半的收成交给官府,苻坚却下令:“汉人佃农的租税,按西晋旧制,十税一。”
虽然氐族贵族对这套政策意见很大,觉得打仗流血的是他们,凭什么交税少的是汉人,苻坚却说:“天下是胡汉百姓共同的天下,谁种田谁交税,公平合理。”
光凭动嘴皮子无法服人,为了让少数贵族们信服自己,他还带头减少自己的宫廷开支,有一年关中大旱,他甚至下令皇宫内“不饮酒,不吃肉”,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分给汉人灾民。
苻坚
第三,让胡汉百姓一个样。
过去的氐族士兵在街上欺负汉人,官府从来不管。到了苻坚上台,他定了个规矩:“无论胡汉,犯法都要治罪。”
有一次,氐族大将樊世当众辱骂王猛,还拔出刀要砍人,苻坚大怒,当场将樊世斩首示众。这件事传开后,汉人百姓都说:“没想到胡族皇帝,比以前的汉人皇帝还讲道理。”
于是,在苻坚和王猛的治理下,前秦很快从一个落后的胡族政权,变成了中原最富庶的国家。史书记载,当时的长安“路不拾遗,山无盗贼”,汉人百姓第一次在胡族统治下,过上了安稳的日子。
淝水之战:理想的破灭与人心的选择
公元383年,苻坚做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决定:率领百万大军南下,攻打东晋,想要统一天下。
尽管在出发前,包括王猛在内的很多人都劝他:“汉人对晋朝还有感情,而且前秦的国力尚不稳固,不好打啊。”
苻坚却很自信,觉得这天下非自己莫属:“我有百万大军,把马鞭扔到长江里,都能截断水流,还怕什么晋军?”(这就是“投鞭断流”成语的由来)
但没想到,这场看似必胜的对东晋的统一战争,却因为前秦军队内部的胡汉矛盾,最终惨败于淝水。
淝水之战中,苻坚的百万大军溃不成军,他自己也中箭受伤,只能带着少数亲兵逃回长安。
这还不算完,更让苻坚伤心的是,前秦战败后,鲜卑、羌族等胡族势力纷纷反叛,曾经臣服于他的羌族首领姚苌,甚至带兵包围了长安,逼迫苻坚禅位。
面对姚苌的威胁,苻坚怒目而视:“我待你不薄,封你为龙骧将军,你为何背叛我?”姚苌一时语塞,无言以对,最终将苻坚缢死于新平寺,时年48岁。
苻坚死后,长安的汉人百姓冒着被杀头的风险,偷偷收敛他的遗体,将他安葬在咸阳的白鹿原。直到今天,当地还流传着“苻坚墓前无杂草”的说法,据说汉人百姓路过时,总会自觉清理坟前的杂物——这是他们对这位氐族皇帝最朴素的怀念。
史书内外的不同声音
在官方史书中,苻坚常常被描述为“刚愎自用”的失败者,比如《资治通鉴》提到他“矜功好大,不知休息”。但在民间,汉人百姓却记得他的好:
他在位时,废除了胡族对汉人的歧视政策,让汉人子弟有书读、有官做;他兴修水利,让关中平原变成“天府之国”;他甚至在宫殿前设立“登闻鼓”,允许汉人百姓直接击鼓鸣冤。
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《两晋南北朝史》中评价:“苻坚之败,败于骤胜而骄,然其治秦也,颇得汉人之心,故其亡也,汉人念之不衰。”这句话,道破了苻坚被汉人怀念的真正原因:
他不像其他胡族君主那样靠武力压迫汉人,而是真心实意地想要让胡汉百姓和平共处。
互动一下:
您觉得苻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淝水之战是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?点赞收藏,欢迎您来评论区聊聊自己的看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